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准,是看国民素质。所谓安居乐业,都是建立在平安,欢乐的基础之上。要想民众都能从容应对所有的自然或非自然灾害,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培训以及对急救包的推广和普及**显得尤为重要。
在欧美等发达国家,医疗体系已经很健全,急救产品普及率高,教育培训早,政府对待民众的意外伤害急救意识和技能都相当重视,每个家庭和汽车都配备了专业的急救包,并且组织民众进行培训。
欧美发达国家都已把急救包以法规的形式列为轿车的标准配置。在美国,急救产业已趋向成熟,超市、便利店都有急救包售卖。德国在急救包发展成熟,制定标准规范不同场合用途的急救箱包,如汽车急救箱包、工作场合急救箱包、救火车上急救箱等。日本,家庭、公司、旅馆、甚至学校等公共场所,急救包都随处可见,平均每几十米**有一个;部份城市,急救包的覆盖密度甚至超过了消防设备。
在我国,急救产品的市场发展较晚,关键在于政府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市民的安全教育,长期以来大众对于意外伤害的自救意识和技能都处于较低的水平。
然而近些年随着汽车产业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,国内的交通事故和户外遇险事件也在大量增加,再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,越来越多的人自身和家庭都遭受了严重的伤害。比起2011年日本大地震,日本人民有序的应对方式和充足的急救装备而**终遭受较为轻微的损失,这些都开始使中国政府和大众不得不重视急救自救的重要性。
目前,《重庆道路安全管理条例》已经规定私家车必须配备急救包,2012年4月份出台的《校车安全管理条例》也规定了校车必须配备急救箱等急救物资,近些年北京、上海等地市政府和红十字会也多次向市民、学校及公共场所发放急救包。2011年北京市政府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的意见》鼓励居民储备应急物资。今年3月底,急救课程正式被纳入北京大学公开课。警用急救包也成了民警的必备装备之一。
据中国劳保网编辑调查发现,现在国内的急救包市场总规模约在20亿左右,基本为政府部门、红十字会、部队、警察、移动电信、银行、保险等的采购。但是国内的急救包行业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,居民家庭急救包普及率基本为零,私家车急救包配置率也不到5%,火车、长途汽车、飞机等公共交通设施里几乎都没有配备急救包,煤矿、石油、发电、建筑、生产型企业等大型企业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防护的重要性。预计中国急救包的市场潜在规模超过1000亿元。
随着劳保行业的不断发展,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劳保用品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,相信,急救包的普及,将成为劳保用品惠民的****步。未来,劳保用品将为更多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保护。